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守正创新,引领未来——首届城环拔尖文化周举行

发布时间:2022-04-29

2022年是bat365在线平台地理学科建立七十周年暨bat365在线平台成立十五周年,为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彰显拔尖同学的科研成果、提升拔尖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bat365在线平台拔尖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在4月18日-24日举办了首届城环拔尖文化周活动。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bat365在线平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战略与举措。近年来,学院“地理科学”和“生态学”两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众多热爱科学研究的同学深度参与科研工作,许多同学经过三年的拔尖训练都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为活跃学院拔尖文化氛围,营造拔尖文化交流的空间,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学院拔尖计划,本次拔尖文化周以2018级同学的拔尖成果展示和拔尖经验分享为核心,并广泛邀请了学院的教师和同学参加此次活动。

4月18日,拔尖文化周开幕式在城环新楼大厅举行。大厅展示了2018级19位同学拔尖成果展板。开幕式邀请了贺灿飞经理、王志恒副经理、刘鸿雁教授、张新平副书记和教务办宫彦萍老师,学院40多名各年级本科同学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学院主管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经理助理蒙吉军老师主持。

开幕式致词

贺灿飞经理做了致辞,拔尖人才培养是本科生培养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在正常课程学习之外,培养员工对科研的兴趣,为未来培养科学研究的领军人才。他建议同学们在拔尖过程中做到主动与导师沟通、主动提出科学问题、主动找文献数据、主动探究科学前沿。在拔尖计划这个平台上,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文献阅读、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研究中去,从而培养科学家精神。贺老师祝贺这19位同学取得的科研成果,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进来,找到自己科研兴趣并深入探索。

刘鸿雁教授作为优秀拔尖导师代表发言,他将本科科研过程总结为两个字:第一个是“熬”,他建议同学们在拔尖科研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勇于尝试寻找科学问题的答案;第二个是“聊”,刘老师认为在科研过程中切忌闭门造车,鼓励大家在课上课下都要积极和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简短的开幕致词后,在场的大四同学在自己展板前,为低年级同学们认真讲解拔尖训练取得的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参加拔尖的感悟和心得,现场交流氛围热烈而融洽。

员工自由交流

为了促进拔尖师生的深入沟通,4月20日,拔尖文化周的第二场活动——拔尖座谈会在城环新大楼109教室举行。座谈会邀请了刘耕年教授、李本纲教授、赵昕奕副教授、王少鹏研究员、朱丹研究员等老师参加,2018级徐?、杨庚宸、银浩博、崔宇、田缘和王程冉等6位2018级拔尖同学做了拔尖科研经验与心得分享,40多位低年级同学参加了座谈会。让我们来一起听听他们的经验与感悟吧。

拔尖座谈会

拔尖计划为同学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几乎所有分享的同学都提到,在拔尖科研过程中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徐?、银浩博、崔宇等同学都提到自己花更多的课余时间,从零开始学习科研软件工具。“如果连Arcgis都不会用,那连最基础的画图都做不到,因此自学是科研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银浩博同学说道。

一名大一员工提出如何进行自学。杨庚宸同学回答到:“科研是非常丰富的维度,它能够从很多方面提升你的自学能力,比如能否通过自己的理解,明白文章中的一个概念或一个指标的意义,能否解释科学问题等等……软件学习其实只是多维度中的其中一个而已”。如何有效地进行自学,杨庚宸同学建议大家要将软件应用到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去,多去熟悉、多去练习就能收获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软件学习,对任何新东西的自学也同样适用,尤其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为员工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将科学问题付诸实践探索的良好平台。

杨庚宸同学分享

拔尖计划成为同学们确定科研兴趣与个性发展的支撑

在进入拔尖训练后,一些同学可能对自己选择的方向兴趣减弱,或发现研究内容与自己想象有些出入。这时,面临的难题便是硬着头皮继续坚持下去呢,还是鼓起勇气去尝试新的方向?田缘和银浩博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生态学专业的田缘同学在选择研究方向上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大二时她希望选择偏应用方向的保护生态学,但当时她所了解到的学院导师中并没有符合她预期的研究方向。后来,她从唐志尧老师处获得了许多建议,又跨院到生科院保护生态学研究组听组会,并在那里遇到了现在的导师华方圆研究员。“尽管我花费了一年时间才找到自己的导师和研究方向,在大三拔尖中期考核时相对比较匆忙,但我觉得这是值得的”,田缘同学感慨道。

田缘同学分享

相比之下,银浩博同学加入拔尖计划训练的时间较早,他在拔尖计划中经历了科研方向的调整。

银浩博同学在大一下半年就选择了彭建教授作为拔尖导师,“但当时我对科研没有系统的理解,只是师兄师姐会让我阅读文献或者处理一些数据,认为拔尖训练就是利用课余时间稍微做一做就可以了,所以一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银浩博同学说道。在研究方向、研究兴趣跟自己的研究状态不契合的时候,他选择了去尝试新的方向。在选修气象气候学课程时,他发现对赵昕奕老师开展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兴趣更浓,于是他和彭老师做了沟通,更换导师为赵昕奕老师。银浩博同学至今仍然非常感激彭老师,是彭老师支持了他的决定,能让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重新做了选择。

“拔尖计划这个平台的自由度是很高的,和研究生进组是不一样的,大家不必给自己太大包袱。本科生在拔尖计划中要做的是在拔尖训练过程中去尝试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哪怕花一年的时间发现自己不喜欢某个方向,也算是你的经验。这一年便是你的试错成本。但这也值得,至少比即将读研究生时候再去抉择要好”,银浩博同学对在场的低年级同学们说道。

银浩博同学分享

拔尖训练更注重对科研过程的深度体验

在座谈中,徐?同学提到自己做拔尖科研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的研究结果总是不稳定,也不显著,甚至跟自己的预期是完全相反的”,徐?同学说道。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认为,如果万物都有答案那就没有必要做这个研究,正是因为没有答案所以才要慢慢去探索。因此,他建议低年级的同学们要抱着求索的心态去做科研。“不要太关注通过科研去产生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拔尖训练过程学到更多的本领,培养更为严格的科研素养,比如阅读文献、提出科学问题,然后数据处理与分析,到文章撰写与修改,到最后投稿。这个过程,我觉得对本科生来说收获更大” ,徐?同学说道。

徐?同学分享

崔宇同学和王程冉同学也对“坐得住冷板凳”的道理深有体会。“加入拔尖之后我对整个科研的流程就有了非常详细的了解,知道要做些什么,也明白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我觉得能坚持把一件事情完成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王程冉同学说道。崔宇同学也详细地分享了自己在参与拔尖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提升表达能力、磨炼总结能力的体会。

崔宇同学分享

王程冉同学分享

如何协调拔尖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的关系?

很多低年级同学在参加拔尖计划前都比较关注“如何协调课程学习、拔尖科研进度以及生活之间的关系?”徐?同学的回答是“没有捷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就算最大化优化利用时间,有时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要牺牲周末、牺牲假期的时间去完成拔尖科研。“拔尖对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能养成一个很不错的习惯,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每天阅读一个多小时文献的习惯” ,徐?同学说道。脚踏实地,认真积累,合理规划,不拖延任务,这个问题便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员工提问

参与拔尖座谈会师生合影

首届城环拔尖文化周完美落幕了,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收获满满。拔尖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向制作展板的19位同学、尤其是参与经验分享的6位同学表示衷心感谢。拔尖文化周的结束不是拔尖训练的结束,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深化拔尖科研,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