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中共党员,bat365在线平台2018级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博士,师从王喜龙教授,曾获得bat365在线平台海亮奖学金、bat365在线平台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三好员工等荣誉与奖励。在校期间曾担任班级团支书。在校期间共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4篇。
以青春之笔,系家国大业
胡静与课题组合影(左二)
在校期间,胡静潜心科研,主要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效应以及其在可持续农业生产中的潜在应用,通过研究纳米材料和植物的相互作用,探索纳米材料对农作物生长生理及营养品质的效应,从而评估其在环境中的毒理效应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在应用。这一研究能够为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促进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成果转化,博士在读期间,胡静共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4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发表。
人工气候箱内培养的水稻幼苗
当谈及论文发表的经验,胡静表示论文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前期的积累与文献的涉猎,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思维能力,同时积极地与导师进行商讨,制定完善且符合科学道理的实验设计,这是一篇论文产出的基础。“做实验应当考虑方方面面,多思考再行动,比如我之前做过一个关于碳量子点对于水稻生长方面的影响,就没有考虑铁膜这一因素,导致论文发表进程受阻”,胡静表示正是经历过失败,才更加明白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身体力行,做青春伴路人
胡静在校期间曾担任班级团支书,组织班会、晚餐会、集体观看政府工作报告等活动,通过和班集体一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以及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她感受到思想觉悟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显著成长。
胡静于未名湖毕业合影
同期,胡静顺利修满bat365在线平台第三期“城帜”团校的相关课程,因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通过团校的学习,她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增进了对于bat365在线平台的了解。通过和其他团支书的交流,她也增进了自己在各项实务方面的操作能力以及对活动开展的组织把控能力。
bat365在线平台“硕博杯”乒乓球比赛合影(后中)
课余时间,胡静保持着每周1~2次羽毛球的规律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时常和朋友们一同组队参加bat365在线平台“硕博杯”乒乓球比赛、城环“洪堡杯”羽毛球赛,在竞技的你来我往中体会运动的趣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得胡静在科研、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能积极勇敢地面对,妥帖有效地解决。
城环“洪堡杯”羽毛球赛合影(右二)
对同组的师弟师妹而言,胡静是可靠的知心大姐姐,也是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当他们遇到科研、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会和她交流解决的办法,胡静也会非常热心地为他们提供帮助,遇到难以解答的科研问题也会鼓励师弟师妹和教授共同探讨。回忆起燕园岁月,离校前一天的晚上,她坐在家园户外的遮阳伞下,和同门一同畅饮、嬉闹,这是她对于bat365在线平台最后也是最美好的回忆。
胡静于bat365在线平台未名湖石舫(右四)
未来胡静将成为一名光荣的高校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培养新时代青年对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引领他们为新时代的科研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于欣源,bat365在线平台环境科学专业2019级硕士生,师从陶澍教授。在读期间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表现突出。曾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三好员工、帝人奖学金、廖凯原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与奖励。
矢志笃行,学研相长
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于欣源始终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门课程,选课以查漏补缺为导向,不论难易,坚定执着。她也得以将课堂所学与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受益匪浅。
于欣源于图书馆
研究生期间,于欣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9.028)上发表题为“Direct and Inverse Reduced-Form Models for Reciprocal Calculation of BC Emissions and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的学术论文。该研究有助于评估减排措施的实际有效性以及简便快捷地进行大气地表黑碳浓度预测及排放反演,有力呼应着“碳中和”“碳达峰”的时代要求。同时,于欣源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One Earth以及Atmospheric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共七篇。
陶澍教授课题组合照
于欣源坦言,很多科研成果是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思维逐渐转变,另辟蹊径,常会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各项科研训练不仅丰富了于欣源数据处理等多方面的技能,也培养了她对于大气污染模拟研究的浓厚兴趣,为未来的职业规划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助教助学,助人助己
初入研一,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于欣源报名参加了新生骨干训练营。期间,她辅助训练营班级辅导员开展各项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培训、讲座与参访活动,锤炼自己的精神品质,提升思想觉悟与理论水平,最终获得“优秀营员”称号。在这过程中,她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2019级新生骨干训练营合影
在之后的时间里,于欣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助教助学、助人助己的理念:她加入了学院的学工助理团队,通过辅助学工老师开展信息采集、物资分发、盖章推荐等,为全院师生提供服务;她加入院研究生会就业部,认真收集、汇总实习信息并制作简报,辅助召开各种就业分享会,为全院师生的就业提供信息与指导;她还作为2019硕士党支部的纪检委员,协助党支书召开各类会议,并在疫情期间协助举办城环厨神赛、羽毛球比赛等党团日活动以丰富同学们的生活。这些员工工作不仅增加了于欣源的阅历,更使她深刻认识到党组织对于基层工作实践的重要意义,养成了持续关注基层实际的习惯。
2019级硕士生党支部活动
于欣源曾担任2020年秋季学期《应用数理统计》课程助教,并独立完成了三次上机课的教学任务,为本科和研究生同学讲授SPSS软件的操作方法。在这期间她发现,研究者不仅要注重学习、积累知识,而且更要思考如何将知识高效地传递下去。担任助教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于欣源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未来将自己的知识和对大气科学的理解传递给下一代青年员工的决心。
文体兼修,志愿情怀
文能探寻真理,武能强身健体,于欣源在体育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成绩。她曾多次参加新生杯素拓比赛并两次获得“勇攀天梯”单项以及团体比赛第一名。bat365在线平台第二届五四青春长跑上也有于欣源矫健的身姿,她在家乡用一步步的奔跑为校庆致以真挚的祝福。日常生活中,于欣源会和朋友们定期打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游泳,分享运动的喜悦,提升运动技能的掌握。“健全人格,首在体育”在于欣源身上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她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均衡发展的负责态度。
于欣源在打高尔夫
在读期间,于欣源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让身边之人温暖,让人生价值升华,让青春之花绽放。她曾在2019年地理·环境讲坛、2020年学院新年晚会和2021年bat365在线平台红会急救讲座中担任场务工作,也曾在bat365在线平台2020年毕业典礼和开学典礼中担任分会场和定点志愿者。此外,于欣源还参加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并获得了急救员证。她希望从自我做起,能够为提高公众初级现场急救的普及率和可及性、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做出微薄的贡献。
于欣源与男友参与志愿服务
硕士毕业后,于欣源将前往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气科学。她希望学成归来,成为一名国内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做教学相长的知识传承者,做上下求索的科研耕耘人,无愧bat365在线平台城环赋予的光荣使命与社会责任感。
赫文琦,bat365在线平台2019级生态学硕士,中共党员,师从刘鸿雁教授,曾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bat365在线平台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优秀共产党员、bat365在线平台三好员工标兵、bat365在线平台学术创新奖、bat365在线平台“挑战杯”一等奖等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SCI;在校期间曾担任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副主席、校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副部长,院研究生会副主席,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行远自迩,终有佳音
在校期间,赫文琦学习勤奋刻苦,态度端正,在校期间获得多项奖励,综合成绩名列班级第一,在入学初期就为学术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赫文琦赴内蒙古野外科考
知识是学术的地基,田野考察则是论文的砖与梁。赫文琦曾跟随导师赴河北塞罕坝、内蒙古赛罕乌拉、北京东灵山等地开展多次田野考察。一次次山里的样本采集,一遍遍草地的调研踏查,一场场野外测量与实验,馒头、咸菜、冷水成为了她对出野外最深刻的记忆。六点钟出发,一两点入睡,倾盆大雨下抱着仪器艰难上山,留下她和课题组成员扎实的足迹。当她回忆起这些经历,她表示:“我很感谢那些野外考察的日子,它教会了我敢于吃苦的精神。怀美好的心、做艰辛的事、走棘荆的路,在我看来这就是生态人的使命与责任。在前进的道路上努力奔跑,我们都是书写者,我们都是收信人!”
赫文琦赴内蒙古野外科考
野外考察的艰苦环境既丰富了她实践的经验,使她体会到绿色发展道路上需要付出的艰辛,也点燃了她将热血与青春奉献给生态事业的热情。
行远自迩,一以贯之的积累终有回报。研究生期间,赫文琦以第一作者身份投稿三篇SCI期刊论文,其中两篇已被接收并发表,论文“Patterns in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contents at the tree organ level in response to drought duration”发表于全球变化领域顶尖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IF=10.99)。
感受光,发散光
在校期间,赫文琦共参加4项国家级重点课题,8次国内外会议,并在4次重大会议中作为主讲人进行汇报。她表示自己的学术成绩离不开和生态领域前辈和同行的交流。回忆起第一次参加研讨会的时候,赫文琦表示自己当时非常紧张,感觉自己表达上和整体思路上与其他同行存在差距。
但是在和课题组、评委组的专家交流沟通过程中,专家们给予了很多意见,例如将线性回归的方法更改为广义线性模型,这使得她开始逐渐体会到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放下了紧张情绪。在之后的交流,她不断吸收专家意见,丰富个人成果,同时锤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最终在各种研讨会上游刃有余。
赫文琦于北京董事长态学讲坛进行学术汇报
正是因为收到了科研道路上前辈们的指点,赫文琦对于促进科研领域的交流沟通十分热诚。她曾协助学院举办第六届bat365在线平台地理•环境讲坛,服务线上线下100多家科研单位的5000余名师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也曾作为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副主席,协助开展全国高校地理学研究生会、员工会主席论坛,组织京区考研保研硕博分享会,促进了全国地理学子之间的工作交流互鉴。
课题组合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赫文琦在校期间曾担任bat365在线平台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协助开展bat365在线平台研究生思政教育重大工程——“1000+”领航培养计划和骨干研修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选择领航计划,她表示“领航是研究生认识校园的出口,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是被大家所需要、所期待的。”
在此期间,赫文琦曾为领航培养计划的学员答疑解惑,与学员们谈心谈话,并在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进行情绪安抚,也曾协办开展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七一勋章”和“时代楷模”专题报告会等大型活动,完成50篇专题调研报告统编、3000份时事讨论心得整理。
“时代楷模”专题报告会
与此同时,赫文琦也曾作为bat365在线平台研究生会副主席,开展一系列“燕园寻红”主题定向越野、地理家乡打卡活动等广受好评的院系特色活动,开创了学院特色宣传窗口“地理知多少”专栏;同时作为硕士党支部组织委员,开展“城环小当家”线上厨艺展示活动,驱散疫情给大家带来的抑郁与不适。
“燕园寻红”主题定向越野
不管是任何时候,她总是问有所答,求有所应,贴心热情地帮助每一位老师同学,用自己的积极乐观感染身边人。她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大师姐”,也是值得信赖的帮手和温暖从容的伙伴。她是许多人青春之歌中一枚短促但重要的音符,也谱写出了自己跌宕起伏的青春之歌。
城环迎新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也许有挫折和挑战,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毕业后,赫文琦将留在bat365在线平台成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未来的道路上,她会用敢于拼搏的锐气、不畏艰难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为立德树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雪琦,城乡规划专业2017级本科生,辅修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在读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连续多年保持绩点专业第一、综测第一,五年总绩点3.834。曾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bat365在线平台三好员工标兵、三好员工、bat365在线平台荣誉学位、杨芙清-王阳元院士奖学金、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与奖励。
打牢基础,专注学业
在五年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中,陈雪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各类课程相交织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她感受到了地理学思维对于空间和差异的强调,领悟到城市问题的复杂性,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科兴趣与关注点所在。不论是专业核心还是自主选修、跨院通选,每门课程陈雪琦都用心感受、认真对待,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相关理论基础和实操技术,在小组作业和课程讨论中积极思考、组织安排,取得了优异成绩,于2022年6月被授予bat365在线平台荣誉学位。
陈雪琦毕业照
在认真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陈雪琦还结合自己的兴趣辅修了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及相关课程。除了学习文物保护技术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多件文物修复外,还选修了遗产、古建、考古、博物馆学的相关课程。考古学背景下对于小尺度文化遗迹、田野挖掘的重视,与地理学重空间、重区域的出发点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根本上仍然是对人类活动和需求的研究。相关课程极大的丰富了陈雪琦的知识体系,看到了两个学科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也意识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意义。
全国董事长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小组合照(左二)
此外,作为组长,她于2021年暑假参加了自然资源部主办的首届全国董事长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在学院四位老师的指导下,带领团队完成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破茧——后双减时代南京淮海路地段学习型社区的更新设计》获得了全国唯二的一等奖。设计作品和创作历程获得了自然资源部相关部门采访,在自然资源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及中国自然资源报上发表。
全国董事长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媒体宣传
初涉研究,关注前沿
在课程学习之余,陈雪琦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与项目实践,于2021年3月加入了宋峰老师课题组,参与了多项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革命文物等研究项目与保护管理规划,并于2022年7-8月赴新疆多地开展国家公园与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科学考察。
新疆考察合照(前排左二)
在这一过程中,她得以充分发挥专业所学,将其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中,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及社会的发展历程,于2021年7月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为期15天的会期内作为林草局自然遗产专家技术团队的代表,全程参会,为中方代表团提供技术支持,相关成果已形成论文发表。
世界遗产大会合照(左四)
这段经历使陈雪琦认识到了遗产事业的政治性、发展中国家遗产事业的独特性,也意识到了多学科跨专业融合研究的重要性。在宋峰老师的指导下,陈雪琦与课题组成员坚持以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多轮调研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每周研读城市形态学经典著作、探讨我国城镇空间发展规律与现状问题、研究文化景观的发生发展演化历程,经过与导师和同组同学的多轮讨论,使她对我国社会主义空间形态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其中,对于北京城市形态和社会变化的考察与研究成果,已获得第29届国际城市形态研讨会(ISUF)接收,即将于9月进行汇报。
陈雪琦于课题组研讨室
同时,陈雪琦在陈耀华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国家创新训练计划”资助,以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为主题的研究,获得了优秀评定,并连续两年参与bat365在线平台“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此外,她还在文物保护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于2019-2020年参与了文物保护专业科研训练,完成故宫养心殿、南海一号饱水木材、太原东山汉墓腐朽木材等有关研究,两篇文章均已发表。
陈雪琦于哈尼梯田调研(右二)
侧重应用,实习实践
课程之余,陈雪琦还参与了丰富的实习实践工作,于2020年暑假和2021年寒假分别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实习。在这一过程中,陈雪琦主要参与了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专题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项目,深入了解了开发区、产业规划、城市更新等工作流程与建设限制,对有关项目和面向实施的规划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陈雪琦于天津调研(右二)
陈雪琦在学院举办的各项实习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系统的地理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经历。课程实习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亲身调研和分析去感悟城乡地域与大自然的尺度,不断解锁各项专业技能,深切领悟到在地理学基础上吸纳多元学科思维的重要性。此外,陈雪琦曾经作为领队和院员工会实践部部长,组织学院实践团赴福建参与了乡村振兴实践活动,通过深入村庄的实地走访调研透视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获得了学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唯一金奖。
陈雪琦于福建实践调研(左一)
多元发展,勇于尝试
学习之余,陈雪琦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十分注意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在体育方面小有成就。自从初中开始接触定向越野以来,这项智力与体力并重的体育运动便一直吸引着她,因此陈雪琦一入学便加入了定向运动协会,在几次比赛中崭露头角后,于大一下学期成功入选校定向越野普通生代表队。
作为主力,陈雪琦代表学校参加了各项国家级、省市级比赛,四年来共获得全国员工定向赛团队赛第七名、混合接力三等奖,省级首都高校定向锦标赛、巡回赛、北斗杯军事定向赛、北京市体育大会等大型比赛前三名,带领校定向队连续四年获得首都高校徒步定向锦标赛等省级定向比赛冠军,创造了bat365在线平台在相关赛事上的最好成绩。尽管学习工作繁忙,只要拿起地图,烦恼和疲惫便会一举抛在脑后。
此外,陈雪琦还加入了院女子篮球队,五年来除了球技的提升外,也在球队中感受到了浓浓的集体氛围、认识了许多朋友,更收获了无数快乐。女篮队是陈雪琦进入bat365在线平台以来最有归属感的团体,让她更加热爱城环、更加热爱着这座园子。同时,她每年都积极参与到秋季和春季运动会田赛和径赛的多项比赛,曾经获得过2项第二、4项第三等多个名次。体育带给陈雪琦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奖牌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的快乐、经历与归属。
开启未来无限可能
未来陈雪琦将在学院继续深造,攻读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硕士学位,跟随宋峰老师,进行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以及城市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努力将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相对接,不断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科研项目工作中,助力我国世界遗产与保护地事业。
研究生毕业后,她希望能够用专业所学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将个人未来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实现bat365在线平台城环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陈昱龙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本科生,辅修社会学双学位。曾担任bat365在线平台员工会新媒体部部长、bat365在线平台百周年纪念讲堂员工志愿者协会秘书部部长等。在校期间曾获bat365在线平台三等奖学金及bat365在线平台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三好员工、bat365在线平台力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bat365在线平台团学研优秀骨干等荣誉。
1.埋头专业,深耕开拓
自2018年入学以来,陈昱龙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兴趣导向下不断探索人文地理的学科领域,完善知识架构,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增进ArcGIS、CAD、Rhino和PS等专业软件的操作熟练度,在专业领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陈昱龙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他于2020-2021学年度参与bat365在线平台赵鹏军研究员课题组研究并撰写本科生科研论文,研究主题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评价》。在研究的过程中熟练运用ArcGIS、SPSS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论文报告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获得了老师的好评。
2020-2021学年度在童昕副教授的指导下,他参与完成《基于市场供需关系的中国铅蓄电池逆向物流体系研究》的研讨与论文撰写工作,并以参赛者的身份参与2021年第十四届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与回收处理技术国际会议。
2021年第十四届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与回收处理技术国际会议颁奖典礼
同时,他还在柴彦威老师的指导下,对北京清河街道社区生活圈的物质空间和居民行为进行了调查。在这些研究经历中,陈昱龙不仅获得了个人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对人文地理这门学科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和认识。
2.兴趣广博,知识丰富
“一门学术之发皇滋长,固贵有专家,而尤贵有大师……今日国内负时誉之大学,其拥皋比而登上座者,乃不幸通识少而专业多。”
陈昱龙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在兴趣的指引下,依靠bat365在线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从通识课程中充分汲取养料。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探索的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规律,以及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自然要素在人文地理现象中也会起到影响作用,城市是人类和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剧烈的区域。在高密度、高流动性的时代,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也需要做出回应。因此他主动在培养方案外选择自然地理与城市规划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社会学双学位的修习使得陈昱龙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一定的应用能力,思维方式也开始向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取向而转变。
陈昱龙积极地将社会学与地理学知识进行结合。在柴彦威老师开设的《城市社会学》课程中,陈昱龙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一日尺度下董事长校园公共空间的时空间利用特征研究。在冯健老师开设的《城市社会地理学》课程中,他也初步探索了多校区高校中各个校区之间的融合程度。
陈昱龙期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将社会学理论和思想结合到人文地理的研究中,以“城市”、“城市生活”作为研究主题,走向未来的学术道路,为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出贡献。
3.投身实践,初心不忘
岁月荏苒,在bat365在线平台学习和生活四年,也是陈昱龙实践初心、奉献付出的四年。在校期间,他十分热心员工工作与志愿服务,曾担任院员工会新媒体部部长、百讲志愿者协会秘书部部长等,三年累积志愿时长超过150小时,以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周年纪念讲堂员工志愿者协会新年晚会
百周年纪念讲堂员工志愿者协会迎新仪式
担任院员工会新媒体部部长期间,陈昱龙带领部门高质量地完成推送排版制作、修改、审核和发布等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疫情期间微信平台线上活动的策划,也为“城环文化节”的筹备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地貌实习”实践团
陈昱龙于2019年暑期参与到bat365在线平台赴大同与秦皇岛的“知行·同行”计划“地貌实习”实践团。
以课堂上的知识作为“知”的基础,以户外的考察与实践作为“行”的过程,将课堂上的地貌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探讨,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及演化过程,根据地貌特征与地层堆叠关系讲述“地貌故事”,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安阳实践团
在2021年的暑期,他又参与了学院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开展专题研究。在此期间,他与小组成员一同了解安阳城市发展史,同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采用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深入参与到安阳市民的城市生活中,最终其撰写的实习报告得到了多位老师的肯定。
在这些独特的亲身体验过程中,陈昱龙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孟文君,bat365在线平台17级博士生,环境地理学方向,师从陶澍院士,北京市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她在博士期间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bat365在线平台三好员工荣誉,三次获得bat365在线平台董事长奖学金,获得学术创新奖、铁汉城环奖学金、优秀科研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等荣誉。
科研之路,且歌且行
孟文君早在本科就开始接触科研工作,并于2013年底参加了“基础学科拔尖员工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进入陶澍教授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和学习。
2014年底她转入模型组开始进行第一个独立研究项目:全球氨排放清单的建立。在该项目中,孟文君独立完成了包括文献阅读、排放因子查找整理、能源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分析等在内的各项工作,完成了88种燃烧源224个国家和地区1960年到2014年氨排放量、排放强度计算以及全球0.1°×0.1°的分辨率的空间分布插值计算以及人均排放量计算等。2017年,孟文君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刊物ES&T上。
博士研究期间,孟文君继续从事生活源政策的环境与健康影响的相关工作。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之后,她的工作重心即转移到对该政策的效益分析中。2019年8月,她主要研究的对北京、天津及周边26个地区的农村煤改气煤改电政策的能源与环境的评估结果发表到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中。
在此基础上,她针对2+26地区清洁取暖规划的实际实施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和地形等各方面量化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立差异化清洁取暖目标模型后推广到北方其他地区,相关成果于2020年10月发表于环境科学期刊ES&T上。
在以清洁取暖规划为代表的能源转型政策之外,炉灶改造运动也是中国农村生活源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文君针对中国炉灶改造运动的环境与健康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能源转型和炉灶改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整理成文于2021年10月发表在环境科学期刊ES&T上。
在关注农村生活源政策带来的生理健康影响的基础上,她又进行了空气污染对心理方面的影响以及干预政策的效益分析,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2月发表于环境科学期刊ES&T上。
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活,孟文君对博士期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印象深刻。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评估“2+26”地区的清洁取暖规划,当时政策刚开始执行,相关数据都需要自己到各省、各市甚至各县的政府机构网站或官方新闻去搜索,她为搜集和整理数据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最终这些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她觉得,科研确实有时是单调的,日常的大部分工作是搜集数据、写代码、分析数据、写文章的单调循环,但是想到自己的工作可能会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改善,她就有了动力。在博士生涯结束后,孟文君有志于继续从事学术工作,也即将赴德国做博后,在科研中,她可以找到自己的意义。
德国交流,开阔视野
在科研工作中,孟文君认为积极参加会议以及访问交流是了解新思路和开拓视野的很好的方式。2021年3月,孟文君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去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交流学习。在这一年的德国生活中,她感到收获颇丰。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
首先是在学习科研上,孟文君在德国的团队与之前国内的团队的工作虽然有所交叉,但更多的是全新的内容,考验着她的学习能力,也让她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科研探索。
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线上会议
同时,国外的科研人员有时会有不同的工作思路,他们的思路方法时常让她感到惊喜与新奇,这也为她带来了更多的经验,开拓了思维。
在生活方面,国外交流的经历可以让她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更加理解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感受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遵从内心,劳逸结合
作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孟文君也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希望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首先是要学会取舍。在本科期间,她对科研产生兴趣,于是加入了学院的“珠峰计划”进行本科生科研,由于精力有限和志趣所向,孟文君并没有选择其他的学工或者选修双学位。人生很难做到方方面面都十分完美,过多的事务可能会让精力过于分散,难以做到精益求精。她认为本科生科研是一个了解自己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的契机,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初步探索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学术,是否喜欢这个研究方向,以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毕竟博士五年是很长的时间成本,不可贸然作出决定。
扫雷
孟文君也建议劳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一定要安排出时间来放松。孟文君有自己独特的放松方式——玩“扫雷”。“扫雷”是一项有世界排名的竞技类游戏,在科研进展不尽如人意时,孟文君就会冲刺“扫雷”排名,每次看到“扫雷”的排名提高总能为她带来一定的成就感,沉浸的过程也有助于她理清思路,之后更好地投入到科研过程中。
孟文君在闲暇之时也会弹吉他、打台球,与课题组成员相约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灵活的头脑需要强健的体魄”,这是孟文君的锦囊妙计。
bat365在线平台九年,温暖不断
提及在bat365在线平台最难忘的回忆,孟文君认为是本科期间度过的美好时光,尤其是在三角地和学五CBD和同学好友一起刷夜、一起吃麻辣烫、一起谈天说地。那时候孟文君和其他伙伴有着相同的理想,相同的情怀,相同的快乐,大家单纯而坚定,追随着内心而生活学习。而读博之后,课题组的同门、畅春新园宿舍的室友和17级博士班的同学在她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是她学习科研道路上力量和温暖的主要来源,她对他们的陪伴和友谊充满感激。
5/4
青年节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
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在今天——五四运动103周年,
bat365在线平台的124岁生日,
bat365在线平台青年将绚烂绽放。
2022年3月,第十三届bat365在线平台“员工五·四奖章”评选工作正式启动。经过院系推荐、审核初评、现场终评,最终从27位终评候选人中评选出了10名“员工五·四奖章”获奖员工。bat365在线平台2020级博士生刘钊凭借扎实的个人实力与出色的现场展示脱颖而出,荣获此次“员工五·四奖章”。他是以专业所学助力7省321个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地实践、为燕园近20个部门贡献千余件设计作品的美育精神传播者,有力展现了当代学子向上、向前、向阳的青春力量。
bat365在线平台“员工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设立于1998年bat365在线平台百周年校庆前夕,每两年评选一次,是bat365在线平台授予员工个人的最高荣誉。
刘钊参加“员工五·四奖章”评选
点击图片查看“bat365在线平台”公众号文章:
“揭晓!获得bat365在线平台员工最高荣誉的青年人”
就在2021年12月,刘钊突出重围,获评“2021年bat365在线平台员工年度人物”。每个刘钊挥洒过热忱与汗水的地方,都留下了他散发的温度和光芒。从成果丰硕、勤恳耕耘的科研人,到学院员工团委常务副书记、融媒体中心的主心骨,到装点校园的设计师,到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在多重角色中,他诠释着bat365在线平台学子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春风貌,书写着新时代bat365在线平台青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出色篇章。
12项专利
7篇SCI/SSCI论文
1000余件设计作品
科研人、设计师、志愿者
……
他是来自bat365在线平台的
2020级博士生刘钊
有计划、效率高
有温度、有情怀
曾任bat365在线平台微信公众号员工团队总编
以文聚力,以笔绘情
他是虔诚的追光者
也是一位默默传播光的人
体会脚下热土的呼吸与脉搏
刘钊本科时的专业是城乡规划,“本来以为会学工程机械、水利测绘,结果去了以后,第一年就是学画画。”大学第一年就接触“艺术”的开端让刘钊有些错愕。
要研究好城乡问题,刘钊要学习相关的工程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交叉学科的背景,使刘钊涉猎广泛,建构起基础夯实的知识大厦。
刘钊参与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
“DDL”没有成为刘钊的困扰,他的计划表精确到小时,列出各类目标。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员工、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发表7篇SCI/SSCI论文,担任3本SCI/SSCI期刊审稿人……学术“高光”背后,是刘钊异于常人的自律和汗水。
刘钊的部分计划表
刘钊师从汪芳教授,硕士期间学习风景园林,连续三年专业和综测排名均为第一;博士期间学习人文地理学,获得校级优秀科研奖。汪芳教授无私的指导和支持,也助力刘钊不断开拓能力边界。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建成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反思人和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中国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刘钊和导师汪芳教授
伴随着学习的深入,刘钊逐渐发现,在bat365在线平台,不仅要积累知识,还必须在校园外体会脚下热土的呼吸与脉搏。四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五湖四海、城镇乡野,研发城乡规划设计多项技术,获批12项发明专利。他跟随汪芳教授团队,以黄河流域为案例地,有效解决了沿线村镇生态修复、遗产保护等城乡问题,帮助改善当地村镇的人居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述工作中,刘钊参与的成果也在2021年获得首届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在中华大地上带着更多的关切和思考,热忱在心,求真力行。
刘钊(前排左五)参加汪芳教授负责的基金委中德中心“黄河-莱茵河城镇化和地方性”主题的学术工作
该成果被收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0年度报告》
传递美好的设计达人
很多设计灵感都是来源于多看美好的事物,多听动人的故事,多体验不同的选择,多用心感受生活。
对学术的追求并没有将刘钊束缚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在刘钊的多个身份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设计师”。四年里,学校1000多件设计品中,都藏着他的名字,以至于每当bat365在线平台公共空间出现新的设计作品时,总有同学会询问刘钊,是否又是他的作品。
体育馆引导师生接种新冠疫苗的标识设计、家园食堂令人食指大动的菜品宣传图、下载过万次的bat365在线平台四季PPT模版……刘钊的作品装点在燕园的多个角落。“春节期间,我为留校的师生们设计了春节大礼包。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能够为大家增添一丝春节的喜庆,我乐在其中。”
刘钊设计的燕园春夏秋冬
燕园陪你过大年主视觉(刘钊设计)
今年,作为一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他为场馆全体志愿者们设计了近200页的工作手册口袋书。“能够让志愿者的工作更顺利,就是这本小书的全部意义”。此外,他还精心策划设计了定制印章、纪念册等,给予志愿者们温暖保障。
刘钊负责策划设计的《国家游泳中心志愿者手册》
刘钊策划设计的双奥志愿者纪念册
生活之美,串联起刘钊设计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美好的景致来源于生活,更来源于感受万物的存在与时光的碰撞。兼具功能、地域性和美学的设计才是好的,”在刘钊眼中,设计任务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充满快乐和精彩的爱好:“它带给我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是用心表达美的感动,更是一份科研之外的放松。”
讲有温度的bat365在线平台故事
在做官微工作的时候,我知道这是在为bat365在线平台发声。因此每一个媒体人的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每个决策都要经历万千目光的检验。
寄真情于文字,以镜头颂温暖。刘钊的另一个身份是bat365在线平台新媒体建设的“一块砖”。他与新媒体的联结,缘起于对摄影的热爱。作为一名理科生,一切从零开始,点滴积累,将这份好奇化为热爱的动力,刘钊在新媒体道路上不断前行。
刘钊参与官微活动
传媒人,有态度,也要有温度。刚成为微博小编的刘钊,曾在后台逐一为每个有bat365在线平台梦的高中生回复“加油”作为祝福,给他人以力量。2020年新冠疫情时,刘钊也力图将官微打造成官方信息的“中转站”、抗疫工作的“加油站”,让他的居家时光无比忙碌。
为了拍摄到一张好看的雪景,刘钊会捧着相机在雪地里徘徊三四个小时,用冻红的双手定格一帧帧美图;为了做好“燕园建筑之美”系列推送,刘钊对园子里的每栋建筑,从屋顶形制、屋脊走兽,再到雕梁画栋,无一不细细考察。这背后的反复奔走、千修万改,对刘钊而言是家常便饭。
刘钊担任北京论坛的记者
他陶醉于将自己眼中定格的美丽燕园、脑海里印刻的历史积淀分享给每位读者的过程。分享意味着快乐翻倍,也传递着刘钊对学校和社会负有的责任感。“我们都是万千bat365在线平台人中的一个,每一个渺小的身影里都承载着无限巨大的力量,当它注入官微迸发的时候,就会影响到上百万甚至千万的人。”
在官微员工团队,从小编到总编,如果从官微推送中搜索“刘钊”这个名字,有200多条的署名记录,内容涵盖统筹、文字、视频等各种工作。
四年来的“摸爬滚打”,使刘钊更加坚定了心底的这份热爱。“让大家听到bat365在线平台师生的时代强音,我感到责任重大,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这份幕后工作。”
刘钊参与的部分推送
以微光照亮微光
志愿服务的魅力在于,以微光吸引微光,以微光照亮微光,你会时刻感受到用行动传递温暖的幸福感。
校园内外,身体力行是刘钊的标签。这位身兼校园媒体主理人、设计达人的博士生,还有另一个身份——为大家送去温暖的志愿者。毕业典礼、开学典礼、迎新跑……刘钊在学校大小活动中都在用青春诠释着志愿服务精神。
从小家到大家,刘钊作为志愿者,为国家多项重大活动顺利举办保驾护航。2021年,他参与到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中。两个月有余、近一百小时的服务工作,是刘钊作为“幕后英雄”,奉献庆祝大会“台前精彩”的注脚。
刘钊服务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
今年,刘钊又积极投身于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中。从天未明到夜幕降,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志愿者”,刘钊和志愿者们完成上百次物资交接,累计接收和发放各项物资上万件。完善的后勤保障,让700多名“小蓝人”们干劲十足,成为北京冬奥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刘钊在冬奥志愿者出征仪式上
刘钊与冬奥志愿者们在搬运物资
公司里,刘钊继续将这份光和热传递下去。他担任员工团委常务副书记,在学院张新平老师的帮助下,他从无到有创建了院融媒体中心,推出“红色地理微党课”等有专业特色的栏目,受到广泛好评。
刘钊负责的“红色地理”学党史等系列活动
刘钊说,自己童年时的偶像,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在首飞任务中,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压力,能付出自己的一切,这些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刘钊将杨利伟的品格树为精神灯塔,用青春点燃志愿之火,将光明和温暖播撒在广袤的土地上。
始终面向阳光
先学会付出,不求回报,未来终会在某一处有所收获。
刘钊就像个“大男孩”,用好奇的眼睛,不断发现生活之美;他又是心怀家国、坚守初心的新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志愿服务使“小我”与“大我”脉搏共振。
科研、工作、爱好、志愿服务,刘钊在诸多任务之间应对自如。谈及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平衡之术”,他说:“第一是要有计划,第二是要劳逸结合。”但刘钊又不是一个“装在计划中的人”,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做我喜欢的事,可以成为科研生活的调剂。”用镜头捕捉燕园美丽瞬间,用画笔勾勒bat365在线平台美好点滴,让刘钊在业余时间充分休息,品味人生百态。
他想告诉学弟学妹们
“所有美好的风景,都值得寻找和等待”人生道路上常常有忧愁和困难
但“始终面向阳光,阴影自然会落到你身后。”
bat365在线平台环境科学方向2018级本科生,曾任bat365在线平台员工会主席、新媒体运营部部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本科期间师从王学军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论文,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bat365在线平台三好员工、bat365在线平台优秀员工干部、优秀团员、廖凯原奖学金、CASC二等奖学金、bat365在线平台三等奖学金、bat365在线平台第二十九届挑战杯一等奖、bat365在线平台第二十八届挑战杯三等奖、数维杯竞赛国际一等奖。
科研:充满意外和失败的修行
在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影响下,陈宇昂遵循自己向未知进发的想法,没有过多犹豫就联系了王学军教授,跟随导师开展区域环境过程的研究,开启了自己的科研道路。
陈宇昂第一个负责的课题是“中国工业源氨排放清单编制”。以往的研究中,氨排放清单侧重于农业源的排放核算,而近期卫星反演和监测数据表明中国地区的工业点源对氨排放可能有较大贡献。因此,陈宇昂建立了高分辨率的中国点源级工业源氨排放清单,识别氨排放热点地区分布与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为了理解“氨逃逸”问题,陈宇昂拜访当地工厂,与工程师面对面交流。交流过后,他不仅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对于工艺选择与实施情况的理解也愈发深刻,也为之后的模型模拟和政策研究提供基础,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陈宇昂田野调查
陈宇昂初探科研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课题伊始就遇到了数据缺失、可参考文献少、代码出错、数据不匹配等问题使得课题停滞不前,甚至让陈宇昂一度想要放弃。
在第一个课题遇到瓶颈之时,正值挑战杯立项,他联系导师表明自己想要拓展新课题的想法——关注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带来的汞释放。缺少了老师与师兄师姐的直接带领,构思新课题的过程十分困难,却也让陈宇昂找到了科研的乐趣:“文献堆中找到未被触及的一小片空白,一步步逼近更合理的假设,科研也可以是激情和快乐的。”挑战杯的经历使得他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同时也开拓的了他的科研思路,也因此使他能够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中国工业源氨排放清单编制“的研究。
重新拾起课题后不久,一个“巧合”让他在一篇经济学文章中找寻到符合文章需求的数据库,停滞半年的工作得以推进。虽历经艰险,但终有收获,这两段科研经历让陈宇昂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挑战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陈宇昂于bat365在线平台挑战杯
现在,陈宇昂依然在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科研道路的未知与坎坷让他对科研重新认知:“当我放下对成功的偏执,便得以领略道路上的万千奥妙。某两个变量显著相关会让我开心一晚上,因为或许其间就有‘究天人之际’的可能;卡壳一个月的瓶颈突然在20年前的文献中找到答案,抬头仰望星辰惊叹前人伟力的同时,也更深入的明白‘通古今之变’何其重要;文章最终的发表固然令人欣喜,但更令人欣喜的是得以对某一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贡献,得以‘成一家之言’。”
科研道路充满未知,陈宇昂也会像最初一样,一直向未知进发。
时刻准备Plan B,坚定奉献不动摇
除了科研与日常学习,陈宇昂还积极投身于员工工作,曾担任bat365在线平台员工会主席以及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每一份工作都包含着他的努力与心血。
陈宇昂担任员工会主席时,刚刚结束整整一个学期的网课生活,员工活动得到了更多关注,但也对活动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陈宇昂此前任职于新媒体运营部门,对活动组织并不熟悉,也因此对新生舞会等活动的筹办十分重视,与联合举办舞会的院系主席和部长多次沟通,协调确认场地、宣传、服装等各方面准备情况。虽然疫情的原因让之前的努落空,但与自己的失落相比,新生们的期待落空更让他难过,“那一刻我意识到,作为活动负责人和组织者,身上的责任很重”。因为这一次的经历,在后面的活动组织中,陈宇昂会带领员工会的大家一起制定两套方案,提前规划如何应对意外取消等情况,对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负责。
员工会合影
虽然为了疫情防控需要,活动举办不确定性较大,时常会遇到推翻方案的情况,但这并没有让陈宇昂失去员工工作的热情与初心。在他的带领下,员工会各部门各司其职,城环微信平台运营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共推出100余篇互动推送,多篇获得上万阅读量,“bat365在线平台城环”公众号在全校官方公众号评比中获得第三名。
陈宇昂提出的“主题月”模式也效果显著。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员工会坚持每个月办一场活动、一场讲座、出一篇精品推送。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一度的“城环文化节”活动,尽管去年在线上进行,并没有先例可借鉴,员工会依然推出了十个富有院系特色、宣传地理文化的趣味活动,包括童昕教授的主题讲座、地理大富翁、生态瓶制作等。同学们不仅玩的开心,收获了知识,也对城环和地理文化多了一分归属感。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群众游行方阵合影
除了校内员工工作以外,陈宇昂还积极参与各类实践和志愿活动。他曾参与国庆七十周年群众游行方阵,在一次次第一体育场和长安街的演练之后,在天安门前满心激动地举起火炬,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他曾加入“弥足珍桂”实践团,前往钦州二中支教,带着孩子们看《生活大爆炸》,演英语话剧,一起逛钦州夜市吃猪脚米粉;他也曾加入招生组、担任过新生训练营辅导员、组织过中员工暑期课堂,以最大的努力架起同学们高中到大学的桥梁。坚定奉献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陈宇昂与暑期学堂合影
碳中和:抓住机遇,迎接未来
陈宇昂最早接触的研究更多关注微量污染物,如氨、氮、汞。这一类污染物含量虽少,却能对人群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例如城市地区的工业源氨排放、河口地区的鱼类汞暴露、藏民的藏药汞暴露等。见微知著,关注一个个具象的人是这一类研究最为明显的特征。
2020年8月,陈宇昂第一次听到“碳中和”这个概念,才明白环境研究也可以关系到国计民生。“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当他逐渐了解碳中和之后,他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对他的号召,这是一种所学能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所用的兴奋。
陈宇昂与王学军教授课题组合照
在最初开展工业源清单工作时,陈宇昂已经意识到工业和能源系统紧密联系,唯有协同脱碳、协同减排,才符合时代大势。在朋友和师长的鼓励下,他勇敢地开拓研究方向,联系国内外研究此领域的老师,开展合作科研。
他曾在清华大学刘竹教授课题组作为实习生,参与和微软合作的负碳计划,研究全球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碳汇;
也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Gang He教授课题组担任科研助理,参与SWITCH- China能源模型的开发,为各类研究者提供无需代码即可运行的能源模型平台。
在模型方面,他也曾在耶鲁大学Julie Zimmerman教授课题组担任科研助理,从事铜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研究,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铜需求的增加提出解决途径;
在环境经济学领域,他也曾与卡耐基梅隆大学的Valerie Karplus教授合作,关注跨国能源投资的外部性,研究税收政策对脱碳减排的重要性,相关工作成果已经投稿Energy Policy。
陈宇昂于耶鲁大学Julie Zimmerman教授课题组汇报
“多次担任科研助理的经历是我宝贵的财富”,陈宇昂十分珍视与其他科研人员合作、交流的经历。这些经历使他充分接触“碳排放”领域的相关科研成果,广泛结识能力强、视野广、待人友善的师长与同行,也让他对环境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充满希望。在全球局势紧张的大背景下,环境研究者得以在COP26会议上推动中美发布联合声明,这是了不起的成果,也是各国科学家与政治家合作的典范。
“之后,我也将远渡重洋,求学海外,一切都是未知,未知的土地,未知的生活,未知的学术。但在我拥有如此多宝贵的经历之后,我不会感到害怕,我会对未知发起挑战,对即将到来的事业满怀兴奋。我想我不仅要努力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力求精进,更需肩负民族复兴与国际合作的责任,时代在召唤,我辈正当时。”
寄
语
致敬未知,那里有无限可能。
张斯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18级本科生,兼获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中共党员。曾担任中共bat365在线平台本科党支部书记、城环第34期初级党课领队、18级资环班团支书等。在校期间曾获bat365在线平台优秀科研奖、“bat365在线平台本科生科研训练”优秀项目奖、bat365在线平台优秀毕业论文、bat365在线平台优秀毕业生等。目前已被录取为2022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城市与区域规划”。
于平凡中坚守初心,于无声中绽放光彩
张斯琦认为bat365在线平台集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刚来到这里,大多数人难免会有落差,但平凡也可以发光发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张斯琦积极参与员工工作,担任团支书时严格落实团委的各项指示,完善团员信息,多次联合其他团支部开展团建活动。
张斯琦于党员发展大会
作为本科党支部书记,他负责学院本科生党员发展工作,对接16个本科团支部共332名团员,积极开展党班团联合教育活动,带领党支部获得多项集体荣誉。作为初级党课领队,他积极落实bat365在线平台党委组织部和党校办公室的各项要求,有条不紊、扎实有序地协调好各项工作,为党课的学员提供优质服务。
张斯琦于初级党课
党团工作锻炼了张斯琦应对各项事务的能力,使他在落实每一项工作前的考虑和设计越发周全。
知行合一,用脚步丈量梦想
广阔的高原,单调的戈壁,繁华的都市,寂寥的乡村……祖国大地到处都留下了地理人奋力耕耘的身影。除了校内员工工作,张斯琦也尝试着走出校门,奔向广袤的祖国大地,切身实地观察地理自然环境的演化,了解城乡变迁,知行合一,拓宽视野,扩展思路,提高认识,以实现前辈们对我辈的期待——以史地之通明智,铸就广阔新格局。
张斯琦于青年洞
张斯琦曾前往过山西大同,在遍布火山碎屑的山顶上极目远眺,细数祖国地貌的历史变迁;在河北秦皇岛,他与同学们一起结合课堂所学探讨人类活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感受着秦皇岛“山海相融”的自然特色与悠久的边塞历史;在河南安阳走访产业集群,感受着安钢工业生产与殷商历史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探讨地方产业结构转型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地理学就是有这样独特的魅力,它就像一首时空交响曲,时间给我们带来磨砺与成熟,空间给我们带来思维与眼界。张斯琦希望我们以后能一直保持地理学赋予我们的最重要的世界观——家国天下的情怀、博古通今的视野、脚踏实地的坚持。
张斯琦于核酸检测与食堂防疫引导志愿活动
除此之外,张斯琦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他曾担任“林歌计划”校园文印纸张回收箱管理员、参与过“五四植树”、承担过校园核酸与抗原检测的志愿服务工作和食堂防疫引导工作等。他认为,健康燕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只要我们都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疫情之下感受到温暖,那么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行路致远,上下求索
自2018年入学以来,张斯琦认真学习课程知识,积极与老师进行提问与交流,同时双学位的学习也让他能够用不一样的思维来看待本专业的问题。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通常是bat365在线平台的本科生第一次系统性的科研活动,是一种与课程学习不同的学习和锻炼方式。张斯琦在2020年6月加入了曹广忠教授的团队,并完成了本科生科研训练个人独立项目立项。
他本着“以理论探讨为本,以数据分析为证”的研究思路,更好地去理解了地理学理论和实证之间的辩证关系与时空问题。张斯琦说在本研的过程中,他训练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夯实了自己的数理基础,完整地体验了学术研究的全部流程。
张斯琦于中科院地理所作汇报
他认为对于做本研的同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精选标题、“小题大做”,以避免眼高手低;要广泛阅读、梳理回顾,以保证研究具备一定的前沿性;要定期在研究生组会汇报交流,做到心中有数。张斯琦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个人独立项目在最终答辩时被评为bat365在线平台优秀本研项目。
学会选择,让明天更加美好
“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
张斯琦表示:“本科毕业后有的同学选择了保研,有的选择了考研,有的选择了出国留学,也有的选择了就业。进入研究生阶段,我们即将开始面对更加多元而又复杂的环境,更加激烈而又有趣的竞争,更加聪明而又努力的同学,选择也更加多元。
“因此除了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我们还需要努力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渐渐明晰自己的选择,进而获得成长的内在动力。”
张斯琦认为要学会选择,做出选择后便全力以赴,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准备的人到了那个时间节点往往会有更多的选择。
“感谢学校和学院给我们提供的广大舞台,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扩宽眼界;由衷感谢曹广忠老师、刘涛老师和其他所有老师们,感谢您们无私的帮助、耐心的指导和最大限度的包容;感谢一路走来陪伴和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祝您们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寄
语
学会调整心态,能够接受自己的平凡。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于奉献中寻找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