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四届中国城市经济学者论坛(2021)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1-302021年11月27日,第四届中国城市经济学者论坛(2021)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论坛由《经济研究》杂志社和bat365在线平台主办,bat365在线平台-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承办。本次论坛共收到国内外学者论文202篇,经过国内外26位专家评审,最终82篇论文参与报告交流。
bat365在线平台经理贺灿飞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和bat365在线平台—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分别做会议致辞。论坛持续一天,议程包括主旨演讲和八个主题分会场,吸引了千余人线上实时参与。
图 贺灿飞、金成武、刘志开幕式截图
主旨演讲环节由《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主持。bat365在线平台经理贺灿飞教授发表题为“供给侧路径、需求侧路径与城市出口比较优势提升”的演讲。贺教授的研究旨在探讨产业与本地“供给侧能力”和“需求侧能力”的邻近程度对该产业出口比较优势提升的作用路径、机制和异质性。他提出供给侧和需求侧邻近度均对产业出口比较优势提升有正面影响,需求侧优势产业可能提供更多共享中间商机会以及更多需求侧管理知识溢出,进而促进关联产业需求侧比较优势提升。异质性方面,他发现供给侧邻近度对高技术产业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而需求侧邻近度对外部需求波动更大的产业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供给侧邻近度更能促进在位产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快速提升,而需求侧邻近度则能抑制在位产业退出。
图 贺灿飞演讲截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做了题为“聚中有散:中国空间经济格局变化的新动向”的报告。倪主任的研究认为聚散之力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他从区域及城市间关系的不同假说谈起,认为空间关系决定聚散之力,聚集与扩散各有利弊,“聚中有散”意义重大。聚散之力在中国呈现多尺度博弈:在区域尺度表现为南北纵向分化、东中横向一体;在城市尺度表现为一线城市升级、二线城市崛起;圈群尺度上表现为都市圈普遍出现、城市群渐次出现;城乡尺度表现为城乡差距缩小、巨型城市化地区出现。长江经济带在四个尺度的“聚中有散”博弈中加速崛起。
图 倪鹏飞演讲截图
分会场报告以演讲、点评的形式展开。八个分会场合计吸引了上千名学者线上参与和讨论。
分会场一的主题为“城市经济增长”, 130多人线上参会。上午会议由吴垠老师主持,他首先交流了中国城镇化的刘易斯转折的历史定位、实现形式和普遍意义。曹希广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于中国本土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郑亮使用量化空间模型研究了城市多样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发现不同教育水平人群对城市宜居环境有不同偏好。陈刚验证了香港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导致地区总体经济放缓,香港回归对香港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有促进作用。
刘涛雄教授主持了下午会议,他探讨了从平台视角看发展,提出一个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框架。郑雨涵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城市弹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刘子亮从人力资本积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宏观经济效率视角研究了区域发展中的路径依赖效应。刘永健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价格扭曲与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王瀚佑探讨了互联网信贷、劳动生产率与企业转型应对。潘爽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考察研究了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外循环。
图 分会场“城市经济增长”
分会场二的主题为“城市群与集聚经济”, 150余人线上参会。上午的议程由刘修岩老师主持,共有五位老师做了演讲与讨论。陈露探讨了空间共聚、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牛昱佳报告了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李斯嘉研究了城市群扩张与碳排放的关系。颜宇讨论了人口集聚的消费效应。王超群汇报了中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性问题。
下午议程由徐瑛老师主持,共有四位老师参与报告与交流。徐瑛报告了城市经济密度与企业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徐乐研究探讨了区域一体化的工业污染集聚效应。杜薇报告了数字化转型中的都市圈发展问题。洪真奕分析了城市规模、就业密度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在会议过程中,与会学者互相对彼此的论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精彩的点评,为研究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建议。
图 分会场二“城市群与集聚经济”
分会场三以“房地产与土地市场研究”为主题,有100余人线上观看和讨论。上午场主持人为汤玉刚教授,汤玉刚、黄娜群、龚金金、黄永斌和沈淑琳老师分别就租税替代与商住用地价格差、疫情与城市住房市场、城市住房价格动态联系及其影响因素、基础教育集团化与学区房价格、本地住房市场情绪回报等议题进行了报告与讨论。
下午场主持人为谢丹夏教授,其与王霄、韩立彬、杨晓冬、张宝林、赵文哲和王一迪老师分别就房价、财富不平等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财政收支平衡视角下的最优房产税,土地政策与空间错配,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影子银行、住房泡沫与精准调控,开发区建设、土地出让与产业结构调整,“房价粘性”、不确定性与住房需求体系波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图 分会场三“房地产与土地市场研究”
分会场四的主题为“城市政策分析”,100余人同时线上参会。肖忠意老师主持了上午会议,与陈海涛、张翼飞、赵魏一、邵磊以及万凯六位老师一起发表了报告,分别就国家级创新城市评选与企业创新意愿、自然灾害冲击与政府防灾减灾能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地方财政冲击与土地供应,以及国家级开发区评选与城市绿色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孙晓华教授主持下午会议,并与任俊林、张译、赵英洪、张家才、周梦天、刘相锋共七位老师轮流做了汇报与点评,分别就资源税改革、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过程及影响因素、疫情期间实施封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企业数字化与资本跨地区流动、区位导向性政策、限购政策效果与公众预期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图 分会场四“城市政策分析”
分会场五的主题为“城市环境治理”,十位研究者围绕该主题做了精彩报告,实时听众最高达146人。研究问题可分为四个方面:1.环境政策与绿色创新:鄢哲明研究发现“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减排政策有利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2.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郭庆宾研究发现智慧城市显著提升城市能源效率;马青山研究发现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高自旺研究发现多中心城市结构有利于减少企业COD排放;周沂研究发现监测站有利于减少城市上下游污染企业COD排放的差异;宋佳航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比例与当地企业污染情况负相关。3.环境政策与住房价格:张莉研究发现污染信息公开通过污名效应降低公众对住房的支付意愿;范珣发研究现长江沿岸一公里内化工企业“搬、改、关”政策显著提高沿岸两公里内的住房价值。4.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尹向飞基于DEA-Weakness模型测算分析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图 分会场五“城市环境治理”
分会场六的主题为“城市交通”,超过50名学者同时线上观看了本次论坛的直播。万里阳老师主持了上午会议,与熊云军、逄金栋、王昆仑四位老师一起做了汇报与点评,分别就高铁与流行病的城际传播、公路建设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高铁与中国新冠病毒的传播、低碳交通改造和碳排放等议题进行交流讨论。
徐晓书老师主持下午会议,与员彦文、仲浩天、商玉萍、方海东分别做了汇报演讲。讨论议题包括中国高铁连通与企业进入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交通网络可达性与转型期县域工业发展,反思交通成本、拥堵和城市结构问题,高速公路如何塑造多中心空间结构,首都功能成本衡量。与会学者所分享的研究以实证探讨为主,多维度地展现了本领域在交通可达性和功能成本等定量指标测度、以及在交通的经济社会效应衡量等方面的前沿进展。结合疫情、高铁建设、城市空间结构等前沿热点,研究所涉及的自动驾驶、模型中所采取的工具变量识别等话题多次引发了分会场内的热烈讨论。
图 分会场六“城市交通”
分会场七的主题为“城市人口与劳动力”,高峰线上参与人数达到120多人。张传勇教授主持了上午场,他汇报了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劳动力流动、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与职业多样性实证研究。刘诗濛分享了人力资本如何促进“智本城市”发展。程章继、梁辉都针对人口流动和人才引进主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内容。
曲兆鹏教授作为下午场主持人作题为“从趋同到发散:中国农民工城市间工资差异的最新动态演变趋势”的演讲。尤炜、魏东霞、曹翔、王丹利四位老师分别就国内移民限制对福利的影响,城市化与移民生计,低碳城市建设与绿色生活方式,城市化、 土地权益与性别财产平等议题展开了演讲。与会学者对演讲内容做出点评,提出自己的建议,交流讨论氛围热烈,并集中回答了线上听众的问题。
图 分会场七“城市人口与劳动力”
分会场八的主题为“城市创新”,高峰在线参会人数达116人。本场汇报嘉宾围绕溢出以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索城市创新。姚常成老师、丁焕峰老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姚常成首位发言分享了城市网络外部性与区域创新差异的研究。种照辉以“宽带中国”战略为例,研究中国网络基础设施显著促进城市间合作创新的核心机制。李博文、聂玄翊、杜洁以及张家豪分别以电子商务、生物科技初创公司、中间品进口结构以及环境司法保障等新视角研究城市创新。唐大鹏从财政政策共聚与企业要素配置切入,重新审视了政府科技支出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徐志鹏揭示了中国地区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扭曲抑制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影响机制。张斌和徐园都关注了技术的相关和不相关多元化,探索城市创新能力和技术复杂度的关系。丁焕峰老师从类分、集聚和选择效应出发,系统性构建了区域创新优势分析框架。
图 分会场八“城市创新”
线上论坛闭幕后,组委会组织参会者开展论文互评,互评结果将作为论文进入《经济研究》匿名审稿程序的参考指标。入围结果将随后公布。
撰稿丨徐青文、刘秀英、万山铨、陈韬、任卓然、詹延苇、刘君洋、贺舒琪、李诗韵
统稿丨刘秀英
审订丨赵敏